近日,在第二屆青未了散文獎火熱征集時間,齊魯晚報·齊魯壹點記者專訪了德州市作協主席邢慶杰。
邢慶杰初中畢業后便輟學,一邊種地打工,一邊堅持文學創作,在經歷了多年的苦難和折磨后,終于走上正軌,開啟了他作家的人生。
發表小說作品400余萬字、出版小說集24部,獲得過泰山文藝獎等50多個文學獎項……一個個數字和榮譽的背后,是邢慶杰對文學始終如一的熱愛與敬畏。
窮小子想靠文學走出農村
閱讀和寫作,是邢慶杰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,在他的人生中占據著重要位置。
1970年,邢慶杰出生于山東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鄉后邢村。5歲那年,父親去世。母親一邊要照顧四個孩子,一邊還要償還父親生病時欠下的債務,家徒四壁。孩童時代的邢慶杰,早早便嘗到了命運中的苦難,好在有文學的陪伴,讓困苦的生活多了絲滋味。
小時候的邢慶杰喜歡讀連環畫,家里經濟困難買不起,他就自己想辦法,將賣柳條等方式得來的錢都買了書。小學高年級到初中階段,他開始閱讀文學書籍。到了初中,邢慶杰的作文常常是作文課上的范文,他開始幻想著,自己的文章何時能夠變成鉛字發表在報刊上?甚至,什么時候能出版自己的專著?
夢想很豐滿,現實卻給了他沉痛的一擊。1986年,邢慶杰初中畢業。這時,大哥、二哥已經分家單過,家里只剩下了母親和妹妹。考慮到家庭情況,邢慶杰選擇了輟學,承擔起家庭負擔。
此時的邢慶杰,看不清自己的未來在哪。做生意?家境窘迫,沒有本錢。面朝黃土背朝天,當一輩子農民?邢慶杰不甘心。當時,禹城有兩人通過寫作走出了農村,這給邢慶杰提供了一個新路子。他的腦海里閃過一個念頭:“靠文學走出農村,靠文學改變命運。”文學,為邢慶杰點燃了精神火把,給他的未來帶來一絲光亮。他想在這條路上走一走,試一試。然而,周圍人都在“拽后腿”。“村里人、朋友、甚至家人沒有鼓勵的,全是打擊,說寫這玩意有什么用,你一個初中生能當作家嗎?”
“如果放棄的話,我這種學歷在農村就要種一輩子地。”初中生的作文和文學之間的距離可想而知,基礎差,邢慶杰就堅持一直寫。創作出第一篇中篇小說《巷情》后,邢慶杰將作品反復修改,工工整整謄寫清楚,寄到十余家雜志社。可是,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,全部石沉大海。
在工地上寫作的文學青年
從1986年初中畢業后開始投稿,到1990年第一篇作品發表,4年時間里,邢慶杰的閱讀和寫作從未間斷,期間創作詩歌、散文、小說五六十萬字,往外投稿二百多次。
農忙時,邢慶杰就在家種地;農閑時,他便外出打工、經商,“我干過很多種職業,但都沒有停止過閱讀。我賣冰糕時,趴在冰糕箱子上讀書;賣豬肉時,趴在肉案子上讀書……”
為了生計,邢慶杰進入一家建筑公司成為一名農民工,后來小有成績,成為承建民房的包工頭。每承包一家民房,邢慶杰就請雇主給自己找一張桌子,一把椅子,每天利用休息時間趴在桌子上讀寫。
“有的人說,放著好好的地不中,好好的生意不做,去寫作,是不務正業,腦子有毛病。”邢慶杰一笑而過。這個時期,文學于邢慶杰來說,是一種愛好,是一個精神寄托,“即使寫到最后實現不了作家夢,也為乏味的生活添加了一點兒樂趣。”
上世紀80年代,是文學的輝煌歲月,能夠把稿紙上的鋼筆字變成報紙刊物上的鉛字,是眾多文學青年最期盼的事。當時,禹城文化館每年都會開一次文學座談會,下發通知給各個鄉鎮的文化站。在廣播里聽到開座談會的消息后,邢慶杰都會報名,填表的時候“愛好”一欄,便是寫了“文學”。
基礎差、小城里可讀的雜志又少,禹城許多愛好文學的人都和邢慶杰一樣,遲遲發表不了作品。盡管如此,大家對文學的熱情依然高漲,常常湊到一塊,互相交流,互相鼓勵,看看都寫了什么作品。“那個年代是文學比較紅火的年代,非常懷念那時候”。訪談期間,邢慶杰沉浸在那段美好的回憶里。
逆境后的順境
如果將1990年作為一個分界點,對邢慶杰來說,1990年前后,便是文學生涯從逆境到順境的轉變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。經過多年的堅持、學習和成長后,1990年5月,邢慶杰第一篇小小說《愛的準繩》終于在遼寧丹東內部刊物《杜鵑》上發表。當時沒有通知要發,雜志寄到手里后,邢慶杰打開一看有自己的作品,樂得不得了。“多年的夢想終于成真,文學終于對我有所回報了,那種鼓勵,無法言說。”當天晚上,邢慶杰興奮得幾乎沒睡,也是從那時起,更堅定了他寫作的心。“我覺得我能行,我能吃這碗飯”。
之后的邢慶杰,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寫作中。不單是晚上寫作,下雨天村里人拉他去打撲克、下象棋,他全都拒絕,把自己關進屋子里進行創作。
從發表第一篇作品到1993年年底,邢慶杰的作品發表出奇順利,連續在《齊魯晚報》等各級報刊發表小小說50多篇。1994年初,在德州地區文聯領導的推薦下,他到禹城市運輸公司擔任了辦公室秘書。這一年12月,第一篇短篇小說《絕癥》在《山東文學》發表。1999年,他在朋友的引薦下,來到了德州,在德州有線電視臺擔任編輯部主任。一年之后,他的小小說《玉米的馨香》獲得了“首屆全國微型小說年度評選一等獎”。這次獲獎,讓邢慶杰邁入了全國文壇。2010年,邢慶杰調至德州市文聯創作室,成為一名專業作家。2011年,他成為省作協第二批簽約作家,也是當時德州市唯一一位省作協簽約作家。同年,他的短篇小說《像風一樣消失》斬獲了“山東省第二屆泰山文藝獎”,這是德州作家的小說第一次獲此殊榮。2013年9月,他被推薦選拔到魯迅文學院(每省僅有一個名額),成為魯迅文學院第21屆全國中青年作家高研班的一名學員。2015年,山東省作協發布《關于公示“文學魯軍新銳文叢”第三輯評審結果的公告》,邢慶杰的中短篇小說集《一九八七年的情詩》便在其中。
靈感源于生活的積累
2019年,邢慶杰的長篇小說《白光》入選山東省文藝精品扶持工程。這本小說本來要在2020年8月交稿,然而,一場大病突如其來,打亂了原有的計劃。2020年4月,邢慶杰做了一個大手術,體重降了五六十斤,身體至今仍然處在恢復中。長篇小說最耗精力和心神,醫生建議不要工作,需要靜養,邢慶杰一直沒再動筆。最近,感覺身體好些,邢慶杰又開始了寫作。“閑不住,我想今年上半年把它完成。”訪談中,邢慶杰告訴記者。
截至目前,邢慶杰已經發表小說作品400余萬字。許多人對此感到驚訝,如此高產,靈感來源于哪呢?
回顧邢慶杰的人生經歷,不難解釋。邢慶杰創作的靈感和素材主要來源兩個方面。一方面,是生活積累。邢慶杰初中畢業便輟學打工,八年時間里干了十幾種職業,接觸的人和事比較多。再者,邢慶杰步入社會時,正趕上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期,發生在身邊的新鮮事也比較多。另一方面,邢慶杰有一個常年保持的習慣。他喜歡把靈感用巴掌大的紙隨手記下來,寥寥幾字,只有邢慶杰自己看得懂。以前,他把記著靈感的紙夾在書本中,現在是放在電腦里的文件夾里。完成手頭作品后,邢慶杰就會翻一翻“靈感庫”,決定下一篇作品該寫什么。
邢慶杰一直主攻小說。在他看來,一篇好的小說,語言、故事、思想缺一不可。語言當屬首位。語言是工具,不管和編輯溝通也好,和讀者對話也好,再好的故事、再好的人物也得通過語言來表達。其次,作品一定要有故事。淡化故事甚至沒有故事,小說的生命力都不會長久。故事是手段,為刻畫人物服務,為烘托作品主題服務。“語言和故事,都是為最后的思想、立意服務的”。邢慶杰解釋。
“使文學真正成為火炬與號角”
2021年12月,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、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,這是邢慶杰第二次參加作代會。會后,邢慶杰在接受采訪時提到,“要積極引導廣大文學愛好者與人民同心,與時代同行,用文字謳歌人間正道,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,為時代的發展注入精神力量,使文學真正成為火炬與號角,凝聚人,溫暖人,鼓舞人,給人以智慧、勇氣與力量!”
正如邢慶杰所說,擔任德州市作協主席的這些年,他也是如此做的。自2015年擔任作協主席以來,扶持新人,推介作品是邢慶杰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。德州市作協通過舉辦文學采風、征文等活動,促進德州文學事業的發展,培養文學創作隊伍。近年來,德州作家共出版長篇小說、小說集、散文集、詩集、兒童文學、文學評論、報告文學等各類文學專著100余部,獲全國、省市級文學獎200余項。202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,德州共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9人,省作協會員151人。其中,有16名中國作協會員,39名省作協會員是在2015年至2020年期間加入的。
對于“網絡文學”,邢慶杰在給予肯定的同時,也告誡德州的網絡作家,切記不能為求速度而放棄質量。“他們想象力豐富,但是有的錯字特別多,文學基本功差,這是一個非常要命的問題”。
訪談尾聲,邢慶杰還為參加第二屆青未了散文獎的作者們提了兩點建議。在他看來,想要寫出好作品,首先選材要有新鮮感,跳出大家都在寫的框。第二點是,不要寫所見所聞,而要寫別人看不到的事,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思想。“文學一定要高于生活,你把生活照搬到作品里邊,它的文學價值在哪?”
作家簡介:
邢慶杰,國家一級作家,德州市文聯專業作家,德州市作協主席。已在《人民文學》《中國作家》《北京文學》《小說月報·原創版》《小說界》《解放軍文藝》《山花》《長江文藝》《清明》等刊發表小說作品400余萬字,出版小說集24部。獲過“山東省泰山文藝獎”“冰心兒童圖書獎”“《小說選刊》雙年獎”等50多個文學獎項,作品曾被《小說選刊》《中華文學選刊》《中國當代文學選本》等刊轉載,入選100多種海內外選本。中國作協會員,山東省作協全委委員、小說創作委員會副主任,山東省作協第二批、第五批簽約作家,德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客座教授。